國立中央大學






body.skin-minerva .mw-parser-output table.infobox caption{text-align:center}

























































































國立中央大學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校训
誠樸
创建时间
中華民國四年(1915年)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創校[1][2][3]
復辦時間
 中華民國五十一年(1962年)在臺復校[1]
校庆日
6月9日[4]
学校类型
國立,綜合大學
捐贈基金
國立中央大學校務基金
新臺幣3,933,476,187元[5]
校長
周景揚 博士
副校长
李光華
劉振榮
綦振瀛(臺灣聯合大學系統)
教师人數
675名(105學年,2016-2017年)
职工人數
358名(105學年,2016-2017年)
学生人數
11,943(2016年)

本科生人數

6,107(2016年)

研究生人數

5,836(2016年)
校址
 中華民國(臺灣)
桃園市中壢區中大路300號(總校區)24°58′5.81″N 121°11′34.40″E / 24.9682806°N 121.1928889°E / 24.9682806; 121.1928889坐标:24°58′5.81″N 121°11′34.40″E / 24.9682806°N 121.1928889°E / 24.9682806; 121.1928889
八德校區(籌建中)
觀音校區(籌建中)
臺灣省南投縣信義鄉神木村九鄰鹿林1號(鹿林天文台)

校區
市郊
总面积
62.65公頃
代表色

昵称
中大、NCU
吉祥物
果果
隶属
臺灣聯合大學系統
网站
http://www.ncu.edu.tw



國立中央大學,簡稱中大[6],是中華民國一所國立綜合型大學,中華民國教育部最初7所重點研究型大學之一,目前設有文、理、工、管理、資訊電機、地球科學、客家、生醫理工等8間學院,22個學系、54個研究所、8個校屬研究中心、1個聯合研究中心和總教學中心及國立中央大學附屬中壢高級中學。[7]


中華民國政府在第二次國共內戰失敗後,於1949年撤退到臺灣,中大於1962年經戴運軌等校友籌備[8]在臺復校[1][9],初期在苗栗縣二坪山設「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1968年遷址於中華民國桃園市恢復大學部並改名為「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3]。1979年正式復名為「國立中央大學」。


2016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公布2017年全球最佳大學排名榜,臺灣進入前500強的大學有5所,分別是國立臺灣大學排名全球第144名,國立清華大學排第340名,國立成功大學排第444名、中央大學排第456名、國立交通大學排第498名。[10]




目录






  • 1 校史


    • 1.1 國立中央大學(大陸時期,1949年前)


    • 1.2 國立中央大學(在臺復校,1949年後)


    • 1.3 歷任校長




  • 2 精神象徵


    • 2.1 松的精神


    • 2.2 校徽




  • 3 校園


    • 3.1 建築


    • 3.2 中大十景




  • 4 學術架構


    • 4.1 教學單位


    • 4.2 一級研究中心


    • 4.3 各學院研究中心




  • 5 學術泛論


    • 5.1 學術成果


    • 5.2 社會聲望及學術評價




  • 6 學生生活


  • 7 知名校友


  • 8 同源學校


  • 9 參看


  • 10 資料來源


  • 11 外部連結





校史



國立中央大學(大陸時期,1949年前)





西元1921年至1923年,東南大學與南京高師並設,圖為當時的校門。




南京高師一字房,建於清末己酉年(西元1909年)




南京國立中央大學四牌樓正門




南京國立中央大學禮堂(西元1930年)


中央一詞,意味政權中心所在,亦即指的首都所在,因南京本為古都,可遙接古代東吳永安元年(西元258年)的國學,東晉始置太學於建康[11]。中大近代前身可追溯到1902年創建的三江師範學堂,1906年更名為兩江優級師範學堂,1911年辛亥革命後停辦[12]。民國4年(西元1915年)在兩江優級師範學堂原址籌建的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開學[13]。民國10年(西元1921年)南京高師擴建為國立東南大學,12年南高併入東大,經過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6年~17年)、江蘇大學(17年初)等時期,及民國17年(西元1928年)05月正式定名為「國立中央大學」。民國26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中大由南京遷往重慶(醫學院遷往成都);迨抗戰勝利後遷返南京,時為全國院系最全、規模最大的大學,是中華民國大陸時期高等教育的第一學府,素有「北北大,南中大」之稱。[14]
1927年(民國16年)6月蔡元培擔任中華民國大學院院長仿效法國大學區制依北伐克城次序將其改組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民國17年)2月更名江蘇大學,由於校名遭去除「國立」二字且「既不足於冠全國中心之學府,又不足於樹首都聲教之規模」遂引發「易名風潮」,師生罷課抗議要求改名為具有永久性和國際性的「國立南京大學」,亦有「國立首都大學」之議。


迄至民國17年(1928年)5月,國民政府正式定名國立中央大學[15],師生同慶,易名風潮始息。1928年中大的院系設置:



  • 理學院:數學系、生物系、物理系、化學系、心理系、地學系

  • 醫學院:基本醫學系、臨床醫學系;

  • 法學院:政治系、經濟系、法律系;

  • 商學院:工商管理系、銀行理財系、會計系、國際貿易系;

  • 師範學院:教育系、師資專修科、體育專修科、藝術專修科;

  • 工學院:土木系、建築系、機械系、電機系、化工系;

  • 文學院:中文系、外語系、史學系、哲學系、社會系;

  • 農學院:農藝系、園藝系、農產製造科。


1932年,位於上海的中大商學院獨立為國立上海商學院、中大醫學院獨立為國立上海醫學院。1935年中大於南京重建醫學院。1937年因對日抗戰西遷至重慶沙坪壩,曾蒙重慶大學相助,醫學院另遷成都華西壩,有賴華西大學支援。1946年11月舉校遷回南京復校。此時,中大已設理、醫、法、師範、工、文、農七個學院,橫向的意義上擁有全國最多的科系;而縱向的意義上,中大自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至研究院,可謂一應俱全,自成體系。


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11月,中大西遷重慶沙坪壩,在重慶大學出借的松林坡建造校舍復學,後又在柏溪建造供一年級新生使用的新校區。醫學院遷成都華西壩,借用華西大學校舍。抗戰時期,在國民政府以「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下,中大和渝大投筆從戎的學生占在校生的三分之一[16]。當時,李承晚領導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便暫設在中大校內(松林坡民主牆右側)[17]。中大是當時名副其實的全國最高學府。中大規模之宏大,學科之齊全,教授陣容之強,均居全國各大學之首[18][19]。而民國30、32年教育部兩次遴選出「聲譽卓著,具有特殊貢獻」的「部聘教授」45人,中大入選12人,超過總數的四分之一。[20][21]且當時中大一校的經費,相當於北京、清華、交通、浙江四校的總和。抗戰初期的全國大學名校「聯考」統一招生中,全國三分之二考生將中大做為第一志願填報之。[22]至1941年時,中大已設有七個學院(理、醫、法、師範、工、文、農)、一研究院、五十六系、九研究部,一專科學校,一附屬中學,以及醫院、農場、工廠等;有專職正、副教授183人,講師39人,助教179人;在校大學生3153人,全校開設課程共829種。民國36年,中大擁有7院41系及科組、23個研究機構。


1946年11月,中大遷返南京,隔年的院系設置為:



  • 理學院:數學系、生物系、物理系、化學系、心理系、地理系、地質系、氣象系;

  • 醫學院:醫科、牙科、牙醫專修科、護士師資專修科、高级醫事檢驗職業科;

  • 法學院:社會系、政治系、經濟系、法律系、邊政系、司法組;

  • 師範學院:教育系、體育系、藝術系、體育專修科;

  • 工學院:土木系、水利系、建築系、機械系、航空系、電機系、化工系;

  • 文學院:中文系、外文系、歷史系、哲學系、俄文專修科;

  • 農學院:農藝系、農業化學系、農業經濟系、園藝系、畜牧獸醫系、森林系、畜牧獸醫專修科。


同時,研究院下設中文、外文、歷史、地理、哲學、數學、生物、物理、化學、心理、法律、政經、教育、農藝、森林、農經、畜牧獸醫、土木、電機、生理、公衛和生化等學部,此外尚設有附屬幼兒園、小學、中學等。


1940年4月,汪精衛政府在南京成立「國立中央大學復校籌備委員會」,片面宣布中大復辦,不久遷至金陵大學舊址(今南京大學北園東半部分),中大師生謂之“汪偽中央大學”。1945年抗戰勝利後,南京“偽中央大學”解散,復員南京的中大與金大協商,圖書雜誌歸金陵大學,儀器設備與檔案則由中大接收。


中大的發展、變遷受政治時局影響甚鉅。民初北洋當局時期的國立東南大學曾被國民黨視為「反動勢力的大本營」。經過整肅合併後方成為爾後的國立中央大學,由羅家倫帶領下成為當時中國高教第一學府。大陸淪陷後,中大師生校友播遷臺灣者甚多。南京的國立中央大學經歷了複雜的分割變遷,在1949年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隔年逕稱南京大學。1952年中國大陸高校院系調整時,南京大學文、理學院與金陵大學文、理學院相併並搬遷到金大鼓樓校址,成為新南京大學;以工學院為主體在原中央大學四牌樓本部組建南京工學院(後易名東南大學);農學院與金大農學院合併成立南京農學院,校址最初設在原中大丁家橋二部,後遷往城外。師範學院與金大相關科系合併成立南京師範學院,設於金陵女子文理學院舊址;醫學院獨立為第五軍醫大學,初設校於中大丁家橋二部舊址;航空系、水利系、森林系分別與多所大學相關科系合併,分別在南京成立華東航空學院、華東水利學院、南京林學院;法學院遭裁撤。第五軍醫大學和華東航空學院數年後再遷西安,分別與他校合併為第四軍醫大學和西北工業大學。


南京中央大學 演變遷播圖.jpg


國立中央大學(在臺復校,1949年後)




中大在臺建校紀念碑




中大圖書館群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後,易校名為國立南京大學並拆併裂變成11所蘇式高等院校。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臺後,中大於民國51年(西元1962年)在臺復校,復校之初首設地球物理研究所,師生勵精圖治,俟民國68年(西元1979年)正式復名,目前設有理、生醫理工、資訊電機、地球科學、客家、管理、工、文等8個學院,22個學系和51個研究所、40餘個研究中心。


原國立中央大學附屬中學於1949年後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附屬中學。在臺復校後,國立中壢高中於2013年10月改隸中大,易名為國立中央大學附屬中壢高級中學(簡稱中大壢中),成為中大復校後第一所附屬中學。


國立中央大學原是中華民國的最高學府。民國38年(西元1949年)後,政府輾轉自南京播遷至臺灣。對中華民國政府而言,中大在學術及高等教育上的地位已被國立臺灣大學實質上取代之。許多中大師生、校友於民國38年前後抵臺,其中眾員便落腳臺大開展學術研究與教學工作,故兩校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淵源。值得一提的是,臺大的前十任校長裡有五位是中大校友,其中,戴運軌在臺大教務長任內亦曾代理校長職務主持進行了臺大的改制。


在中大師生校友積極奔走與殷勤盼望下, 民國47年(西元1958年)中華民國教育部議決同意中大在臺復校;51年(西元1962年)5月,籌建「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梅貽琦、黃季陸、徐柏園等人先後擔任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47年(1962年)7月,中大地球物理研究所正式成立,戴運軌為首任所長,初期借用臺大物理館;次年遷苗栗縣二坪山(今國立聯合大學);民國56年(1967年)因校地過小致發展受限遷往桃園縣中壢市雙連坡;57年(西元1968年)改名為「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設大學部物理學和大氣物理學兩系,戴運軌任院長; 68年(西元1979年)恢復校名國立中央大學,擴大發展為綜合大學,由李新民出任在臺首任校長。


民國71年(西元1982年),余傳韜出任校長;79年(西元1990年),劉兆漢出任校長,87年(西元1998年)核准成立地球科學學院、資訊電機學院;92年(西元2003年),劉全生出任校長,同年成立客家學院;95年(西元2006年),李羅權出任校長,民國97年(西元2008年)五月,李羅權入閣出掌國科會,遂由副校長蔣偉寧任代理校長並於次年一月真除,民國101年2月,蔣偉寧校長入閣擔任教育部部長,由副校長劉振榮代理校長一職。同年6月,改由副校長李誠接掌。迨民國102年(2013年)2月1日,由周景揚教授執掌中大,至此,中大已發展為國內一所頂尖的綜合研究型大學。


民國103年(西元2014年),校方將理學院下生命科學系、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系統生物與生物資訊研究所與工學院下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跨領域轉譯醫學研究所等一系四所整合成立生醫理工學院,並新設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是為中大第八個學院。


中大於民國103年(西元2014年)1月13日成立「生醫理工學院」,同年8月始對外招生。



歷任校長


大陸時期
























































































姓名 任期 備註
繆荃孫 1902年- 三江師範學堂,中大創校年份不承認此校為其起源[23]
李瑞清 1905年-1912年 兩江優級師範學堂,中大創校年份不承認此校為其起源
江謙 1914年-1919年 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学校
郭秉文 1919年-1925年 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学校、國立東南大學
張乃燕 1927年-1930年 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國立江蘇大學、國立中央大學
朱家驊 1930年-1931年
劉光華 1931年 代理
任鴻隽 1931年 代理,未就
段錫朋 1931年 代理
李四光 1931年 代理,未就
羅家倫 1932年-1941年
顧孟余 1941年-1943年
蔣中正 1943年-1944年
顧毓琇 1944年-1945年
吳有訓 1945年-1947年
周鴻經 1948年-1949年

在臺復校































































姓名 任期 備註
戴運軌 1962年 - 1973年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
李新民 1973年 - 1982年 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國立中央大學復名
余傳韜 1982年 - 1990年
劉兆漢 1990年 - 2003年
劉全生 2003年 - 2006年
李羅權 2006年 - 2008年
蔣偉寧 2008年 - 2009年 代理
蔣偉寧 2009年 - 2012年 就任教育部長
劉振榮 2012年 - 2012年 代理
李誠 2012年 - 2013年 代理
周景揚 2013年-


精神象徵



松的精神


中大以「松」為精神象徵。四季長青與屹立挺拔是松的精神,給予我校學子深刻啟發,使得中大師生的發展日新又新,尤其母校於大陸舊址南京四牌樓歷經一千四百多年淬鍊的「六朝松」。



校徽



設計者:陳之佛教授(中大美術系教授)。
設計年份:民國19年(西元1930年)。


校徽中央的牌樓門,是南京四牌樓二號中大雄偉的大門,牌樓上方由右至左刻有『國立中央大學』六個金字。由大門向裡望去,可見一座圓頂的大禮堂,這是民國19年(西元1930年)朱家驊校長接事後,以國民會議的名義請求政府撥款五十一萬銀元,由建築系教授盧毓駿主持,隔年四月底完工,時為南京是最新穎莊嚴雄偉的建築,前廊有愛奧尼克式的列柱和三角頂,堂內是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圓頂,挑高三十四米,分三層可容兩千七百餘人,在諸校園中獨具特色。涵義為全國最高學府,孕育人才的象徵。禮堂兩邊是城牆垛子,表示中大是建在六朝古都石頭城內。


校徽下端有數行水紋,寓意中大設於長江之濱,校史源遠流長,可上溯至吳景帝時之國學與晉元帝時之太學,為國家的最高學府;南朝宋文帝時建立文、史、儒、玄四學,由謝元、何承天、雷次宗、何尚之分別領銜;宋明帝時合為總明觀,設五科,已是多學科的綜合大學堂,誠樸學風一直延續至今。



校園




健雄館(物理系)


中大舊址位於南京四牌樓二號,欽天山下成賢街的明朝國子監所在地,開臺先王鄭成功便師學於此。1937年因抗戰遷往重慶沙坪壩松林坡,並建置柏溪校區,醫學院則遷至成都華西壩。1946年復還南京。1962年在臺復校,起初設校於苗栗縣苗栗市二坪山,1968年遷至現址桃園市中壢區雙連坡上。


現今的中大校園位於桃園市中壢區雙連坡之上,由陳其寬依據井田棋盤的概念規劃設計而成,佔地六十餘公頃。校園中心為中正圖書館(舊圖),中庭有口古井,象徵知識泉源。


中大校園綠草如茵、蒼松林立、風景幽美,素有「中央公園」雅稱。因此外界咸認中大校園是「最熱門偶像劇校園取景地」,眾多影視戲劇在此拍攝,例如:舞動奇蹟、18歲的約定、貧窮貴公子、逆女、甜檸檬之戀、摘星、MVP情人、娛樂插班生、新不了情、蜜桃女孩、我的秘密花園、海豚灣戀人、星願、愛殺17、惡魔在身邊、我要變成硬柿子、18禁不禁、鬥牛要不要、歡喜來逗陣、敗犬女王、福氣又安康、天下父母心、下一站,幸福、偷心大聖PS男、我的自由年代、必娶女人、稍息立正我愛你。此外亦有不少電視廣告相中校園場景,如:多力多滋、2010上海世博台灣館等。



建築




國鼎光電大樓



  • 秉文堂(地球科學院)-紀念前校長郭秉文

  • 中正圖書館-紀念前校長、永久名譽校長蔣中正

  • 志希館(管理學院)-紀念前校長羅家倫

  • 鴻經館(數學系)-紀念前校長周鴻經

  • 國鼎圖書資料館(經濟系,中技社捐建),國鼎光電大樓(光電系,台達電鄭崇華捐建)-紀念前經濟部部長、校友李國鼎

  • 健雄館(科學四館,物理系、天文研究所、太空科學研究所)-紀念著名物理學家、校友吳健雄。

  • 中大鹿林天文台設在臺灣第一高峰玉山登山口之鹿林前山,海拔2862公尺,是東亞最高的天文觀測與教學中心。現由天文研究所管理。



中大十景




中大湖



  • 「中大路上」:中大路是從中大牌樓(又稱中大凱旋門)至中大正門的筆直大道。

  • 「中大湖景」:「玄武湖」乃仿大陸時期中大後湖玄武湖所建,師生常稱之為「中大湖」。

  • 「太極銅雕」:位於文學院旁的大草坪正中央,象徵傳統文化。銅雕為朱銘大師之傑作。

  • 「百花川語」:百花川為橫貫中央校園的蜿蜒溪渠,因旁邊種有百種花草而得名。又有一說是溪旁的路上來往女生眾多而得名。

  • 「筆墨紙硯」:位於中大正門,由四座隱含文房四寶寓意的建築構成之景。

  • 「情人步道」:沿著環校道路的松林小徑,全長約1.5公里。

  • 「綠草如茵」:中大校園數處大草坪。

  • 「烏龜池畔」:位在男九舍前,為一小型噴水池。

  • 「松濤書閣」:中大總圖書館、中正圖書館、國鼎圖書資料館、數學系分館,藏書量十分豐富。

  • 「女舍廣場」:女十四舍前廣場,經過特殊設計,是情侶幽會的熱門地點。



學術架構



教學單位


  • 中大目前設有文、理、工、管理、資訊電機、地球科學、客家、生醫理工等8個學院,22個學系和51個研究所,依據學位授予法及校方相關章程修業期滿且成績及格者,授予各領域學士、碩士、博士學位。

詳細介紹請參照:國立中央大學學院系所列表。



一級研究中心




































一級研究中心

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
數據分析方法研究中心
中子束應用研究中心
奈米科技研究中心
光電科學研究中心
生物科技與生醫工程中心
環境研究中心
軟體研究中心
通訊系統研究中心
學習科技研究中心
科學教育中心
臺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國立中央大學與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聯合研發中心
災害防治研究中心
客家研究中心
人文研究中心


各學院研究中心
















理學院
生物醫藥研發中心
核磁共振研究中心
數學與理論物理中心
複雜系統研究中心
薄膜技術研究中心
科學教育中心





地球科學學院
國科會地球科學研究推動中心
環境與能源研究中心(臺灣聯大)





客家學院
社會暨政策科學研究中心
公法與治理研究中心











管理學院
管理學術研究中心
企業資源規劃(ERP)中心
尤努斯社會企業中心(YSBC)
國際事務(IMBA)辦公室















工學院
精密儀器中心
淨煤研究中心
奈米觸媒研究中心
永續環境科技研究中心
橋梁與軌道工程研究中心




































文學院
儒學研究中心
應用倫理研究中心
性/別研究室
兩岸發展史研究中心
明清研究中心
漢文佛典研究室
視覺文化研究中心
電影文化研究室
Laboratoire de la Lumière Magique 魔光實驗室
法語國家電影與文化研究室
戲劇暨表演研究室
戲曲研究室
現代文學教學研究資料室
琦君研究室
紅學研究室



學術泛論



學術成果


  • 中大設置於玉山前山鹿林的鹿林天文台,為臺灣規模最大、技術最高的天文台,並為臺灣二座取得國際標準認證的天文台之一(另一座為臺灣大學的墾丁天文台)。


  • 鹿林巡天計畫(Lulin Sky Survey, LUSS):臺灣的小行星發現肇始於中大。2002年11月25日,中大天文所研究生使用鹿林一米望遠鏡意外發現2002 WT18 (鹿林1號,永久編號259110[24]),成為臺灣發現第一顆小行星。三年後,發現第二顆小行星 2005 GW60(永久編號231051[25])。在2006年3月開始,中大啟動的「鹿林巡天計畫」,迄今總計發現約8百多顆小行星、1顆近地小行星及1顆彗星。


  • 泛星計畫[26][27]

  • 2008年中大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主任劉說安最近榮獲「俄羅斯聯邦工程科學院(Academ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Russian Federation)」院士榮銜;此係俄羅斯最高科技成就獎,目前該科學院國外院士中僅5位華人。之所以獲此榮銜,劉說安認為,應與其將掩星觀測理論運用到重力波現象的觀測與詮釋有關。就創新理論言,劉說安與其研究團隊率先提出低軌道衛星掩星觀測地球大氣層中重力波的理論,應用於美國GPS/Met、德國CHAMP及臺灣福爾摩沙衛星三號星系等掩星觀測資料,推演全球大氣重力波資訊,分析其時空特徵,不僅提供大氣動力及改善氣象預報關鍵資訊,更奠定福衛三號掩星觀測的自主能力。

  • 面對可能帶給人類災難的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2008年中大結合臺灣產、官、學界力量建構全球最大海空溫室氣體觀測平臺,中大大氣系教授王國英擔任該計畫主持人。中大團隊並加入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主辦之「溫室效應氣體觀測計劃」,與德國和法國國家實驗室簽署了「溫室氣體太平洋觀測計劃合作備忘錄」。


社會聲望及學術評價





































綜合排行榜
全球名次

《QS》[28]
391

《泰晤士》主排名[29]
601-800

《美國新聞》全球版[30]
456
國內名次
《QS》[28]
9
《泰晤士》主排名[29]
9-20
《美國新聞》全球版[31]
4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的補助規模排全國第五。2003年與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及國立陽明大學共組「臺灣聯合大學系統」並提出「松竹楊梅」的口號。[32]
在天文、地球物理、大氣、光電、資工、機械設計、太空遙測、數位學習、認知神經科學、性別、電影、文化研究、客家文化、戲劇戲曲、財務金融、商管等領域均有表現。


國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於2014年獲得AACSB的全球頂尖商管學院認證;另於2015年通過美國特許金融分析師(CFA)協會之課程認證,全台僅該院以及國立政治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取得。


2011年,中大綜合排名,在中國上海交通大學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33]、2011年英國《QS》世界大學排名[34]及2011年英國《TIMES》世界大學排名[35]中,分別位居全球第401-500名、第401-450名及第351-400名。


其中幾個子領域,在2011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工程與科技」項目與2011年《世界大學科研論文質量評比》[36]中「工學」項目,分別排名第352名及第148名。在2011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自然科學」項目,排名第362名。在更細項的排名中,中大也有傑出表現,2011年世界大學科研論文質量評比中「物理」項目、「地球科學」項目、「電機」項目、「資訊」項目、「機械」項目、「化工」項目、「材料科學」項目、「土木」及「建築」項目,分別排名第279名、第259名、第115名、第75名、第288名、第189名、第280名及第162名。另外,在2011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統計學及作業研究」項目,排名第151-200名。


2016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公布2017年全球最佳大學排名榜,臺灣進入前500強的大學有5所,分別是臺灣大學排名全球第144名(亞洲排名第14名),清華大學排第340名(亞洲排名第49名),成功大學排第444名(亞洲排名第66名)、中央大學排第456名(亞洲排名第71名)、交通大學排第498名(亞洲排名第83名)、中山大學排第663名(亞洲排名第127名)、臺灣科技大學排第691名(亞洲排名第135名)。[10]


2016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公布2017年全球最佳大學排名榜,臺灣進入前500強的大學有5所,分別是國立臺灣大學排名全球第144名,國立清華大學排第340名,國立成功大學排第444名、中央大學排第456名(其中的「國際合作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指標排名,全球第22名)、國立交通大學排第498名。[10]


2017年時,在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公布2018年世界大學排名,全球排名第 391 名,國內排名第 9 名,亞洲排名第 75 名 [37]


根據2018年QS世界大學排名,其中「藝術與設計」項目,排名第101-150名;「統計及作業研究」項目,排名第151-200名;「電子電機工程」項目,排名第151-200名;「工程與技術」項目,排名第182名;「自然科學」項目,排名第211名;「物理學及天文學」項目,排名第201-250名;「電腦科學與資訊科技」項目,排名第201-250名;「機械工程」項目,排名第201-250名;「材料科學」項目,排名251-300名;「現代語言」項目,排名第251-300名;「社會科學」項目,排名264名;「經濟學」項目,排名第251-300名;「商業管理研究」項目,排名251-300名;「化學工程」項目,排名第251-300名;「人文與藝術」項目,排名276名;「數學」項目,排名第251-300名;「化學」項目,排名第351-400名。


2018年,入選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補助總金額全國名列第五(依總金額排列序為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中央大學)。



學生生活



中大新生營、大一生活知訊網

每年大學指定科目考試校系分發作業放榜時,大一生活知訊網與榜單同步上線,提供即將進入中大的大一新生第一手的校園資訊,此為國內大學之創舉。開學前夕,一改各大學之制式化的新生訓練,學校主辦單位與各系所將大地遊戲、名人演講、社團之夜等活動融入新生訓練內容,讓大一新生尚未開學就能感受中大的熱情與活力,也最快獲知學校的各項資源。



松濤電台、小中大電視台

因應網際網路之發達,分別於 2006 年、2010 年前後成立、前者係屬學務處諮商中心底下的中大校園網路電台,每個學期推出不同的學生自製節目,內容包含音樂類(西洋古典、華語/東洋流行、獨立樂團…)及談話類(名人訪談、Live Call-in、生活保健、心靈懇談…),並聯播IC之音之節目,例如《蔣勳時間·美的沉思》、《洪蘭時間·講理就好》、《劉炯朗時間·你愛談天我愛笑》,使得沒有傳播學院的中大增添全新的校園傳媒風貌;後者為課外活動組輔導,在中大校園內製撥影片,分為影創部、新聞部與行銷部。拍攝有《琴殤》、《NCUTV 中央搜查線》等校園網路影片。



畢業典禮、夜之祭、畢業舞會

中大於每年6月均舉辦畢業典禮,過去均於學校中間的大禮堂內舉行。由於大禮堂面臨年久失修需要重建的問題,於2008年起畢業典禮改至依仁堂籃球館內舉行。由於畢業季只有畢業典禮過於單調乏味,在數年前由朱學恆等校友的籌畫之下,開始有了夜之祭的活動,延續之今已成校內傳統活動。夜之祭活動包括鬼屋、園遊會、演唱會等,將中大的畢業典禮當晚夜色點綴得更加耀眼。




中大畢業生環校



數字幹訓、二十系幹訓

幹訓目的為訓練各活動重要幹部,包括社團、系學會、迎新宿營、暑期營隊,中大活動可說是各家爭鳴、百花齊放,但將上任的幹部們卻沒有管道去瞭解學校提供給學生的種種資源,有鑑於此,中大課外活動組每年皆會徵召大二各活動菁英舉辦幹訓給大一學生進行活動相關知識教學讓接任的大一幹部不會一時手足無措。數字幹訓為中大活動中強度很高的營隊,工人只有十幾人,但因為學校沒有經費而砍掉這項連外校都會在營期時來觀摩的幹訓。目前僅存二十系幹訓,徵招大二同學擔任工人,大三同學擔任組長群,帶領著大二工人們,讓學員能在營期時學到很多擔任幹部的技巧與能力,使中大的活動能日益茁壯。



聯合校友週

中大校園內有許多聯誼性社團是以學校或地區為單位,於每年5月為聯絡彼此感情,並宣傳各地區或學校特色,舉辦聯合校友週活動。



企業徵才與研發替代役徵才

由於畢業生就業輔導之需求殷切,學務處畢業生與僑生輔導組於近幾年起籌辦企業徵才活動,每年於5月~6月招募工作人員,並於3月期間舉辦企業徵才相關活動。活動包括名人演講、履歷表講座、彩妝講座、企業徵才說明會、研發替代役徵才說明會、企業徵才博覽會等,為中大畢業生與國內各企業接起友誼的橋樑,幫助畢業生們指引未來的方向。



學生社團

中大雖因地理位置因素受限,學生的社團發展卻相對蓬勃,雖然數量沒有很多,社團的活動卻絲毫不遜色於其他學校的大型社團。目前校內正式登記的社團數目共有97個,加上未登記之地下社團有約將近100餘個,大致可分為五大類社團:學術性、康樂性、聯誼性、服務性、學生自治性社團。學生社團活動地點分別在校地南區的遊藝館、據德樓、志道樓、夢工廠(原男13舍機車停車場)。



學生自治

各系有系學會,全校則有學生會、研究生協會、親善大使。校方把所有學生自治團體歸屬於學生社團中的學生自治性社團,由學務處課外活動組輔導。



各系或社團之夜

各系學會或其他社團會於特定時間,於校園裡面舉辦自己系上的表演活動。如資管之夜、法文之夜等等。



知名校友


關於更完整的國立中央大學校友資訊,請參照「國立中央大學校友列表」,或參考「國立中央大學校友群」。




  • 吳健雄,第一屆沃爾夫物理獎得主


  • 劉正彥,國家太空中心首席科學家


  • 辛在勤,中央氣象局局長


  • 李國鼎,第十一任經濟部部長


  • 李鍾熙,第六任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


  • 施義芳,第八屆中華民國土木技師公會聯合會理事長


  • 張鈞甯,第10屆台北電影節最佳女演員



同源學校




  • 南京大學(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在大陸易名國立南京大學,次年去國立二字直接稱為南京大學。1952年院系調整,南京大學與金陵大學文理學院相併並搬遷至金陵大學舊址(鼓樓校區),南京大學師範、農、工等院系另擴建為多所蘇式高校,南京大學四牌樓舊址則以工學院為基礎擴建為南京工學院即今東南大學)


  • 東南大學(院系調整時南京大學工學院與復旦大學、交通大學、浙江大學、金陵大學等工科系所相併成立南京工學院,設在中央大學四牌樓舊址,1988年更名為東南大學,其本質為1921年成立的國立東南大學工學院。1927年國立東南大學工科獨立與河海工程學校合併組建為河海工科大學,同年底河海工科大學又併回以原東大為主體改組的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即國立中央大學)


  • 南京師範大學(前身爲國立中央大學師範學院,1952年院系調整時獨立建校。與1927年南京高師的校名相近,但並不等同於原南京高師,前身是南高的教育學科)

  • 南京工業大學

  • 上海醫科大學


  • 第四軍醫大學、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前身為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1949年易名南京大學附屬醫院,院系調整時南京大學醫學院獨立並搬遷至西安,而後改組為第四軍醫大學附屬西京醫院、唐都醫院以及口腔醫院;南京大學醫學院舊址則改為南京鐵道醫學院,後與東南大學合併改為東南大學醫學院並成為其附屬醫院)。


  • 河海大學(前身為國立中央大學水利系,1952年開始與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等多校水利科系合組復名為河海大學)

  • 南京農業大學

  • 南京林業大學

  • 江蘇大學

  • 江南大學


  • 國立中央大學附屬中學(大陸,現為南師附中)


  • 國立中央大學附屬小學(大陸,現為南師附小)


  • 鼓樓幼兒園(原國立中央大學幼兒教育科實驗幼稚園)(南京)



參看




  • 國立中央大學附屬中壢高級中學

  • 國立中央大學(南京)

  •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

  • 在台復校

  • 大學排名



資料來源





  1. ^ 1.01.11.2 認識中大/關於中央大學 - 校史紀要,國立中央大學


  2. ^ 總統出席「中央大學創校97週年暨在臺建校50週年校慶」,中華民國總統府


  3. ^ 3.03.1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4. ^ 中央大学校史网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02-04.


  5. ^ 國立中央大學. 中央政府總決算案-國立中央大學校務基金 (PDF). 桃園市: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4 (中文). [永久失效連結]


  6. ^ 「中大」是國立中央大學官方簡稱,是臺灣智慧財產局的註冊商標。在大陸「中大」常指廣州的中山大學。在香港常指香港中文大學(恰巧地,國立中央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之象徵色,均為紫、金二色)。


  7. ^ 關於中央大學


  8. ^ 戴運軌,中華百科全書‧1983年典藏版。


  9.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104學年度大學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10. ^ 10.010.110.2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in Taiwan - U.S. News & World Report. [2016-11-01]. 


  11. ^ 「追 源始基,上自孫吳之興學、以逮明代之南雍、清季之三江兩江師範、民初之南高東大,皆與本校有歷史之淵源與密切之關係。茲將其沿革分述於後......」, 「南京之有國立學校實始於孫吳...。永安元年冬(西曆二五八年)詔立五經博士,令將吏子弟就業,是為南京有國立學校之初桄。」 來源:《國立中央大學沿革史》 國立中央大學秘書處編纂組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


  12. ^ 王德滋等 (编). 三江、两江师范学堂. 南京大学百年史.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1-44. ISBN 730503903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3. ^ 歷史沿革,東南大學


  14. ^ 國立中央大學:亞洲第一等高校的分崩離析


  15. ^ 中大改名令到校. 民國日報. 民國17年5月5日


  16. ^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


  17. ^ 中央大学四年略記 胡業倫


  18. ^ 「抗戰時期遷川的國立中央大學」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1-11-17. 鄭體思 陸云蓀


  19. ^ 民國三十四年「教育部檢報國立專科以上學校教員及國立研究機關科研人員統計總表」

    • 國立中央大學: 教授325人,副教授57人,講師113人,助教259人。


    •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55人,副教授7人,講師34人,助教177人。


    • 中央研究院:教授55人,副教授32人,講師45人,助教16人。

    • 全國:教授級3298人,副教授級1063人,講師級1647人,助教級1955人。




  20. ^ 炸彈下壯大的中央大學 王運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1. ^ 首批民國部聘教授共45人。其中,國立中央大學:12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9人;國立浙江大學:5人;國立武漢大學。中大12位部聘教授:徐悲鴻(藝術,國立中央大學) 胡小石(國學,國立中央大學) 樓光來(外文,國立中央大學) 柳詒徵(歷史,國立中央大學) 艾偉(心理,國立中央大學) 孫本文(社會,國立中央大學) 戴修瓚(法律,國立中央大學) 高濟宇(化學,國立中央大學) 胡煥庸(地理,國立中央大學) 蔡翹(生理,國立中央大學) 梁希(林學,國立中央大學) 常導直(教育,國立中央大學) 秉誌(生物,國立中央大學教授,當選時困居上海)


  22. ^ 中央大學抗戰内遷“借住”重慶大學辦學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9-11.


  23. ^ 中國大陸南京大學及東南大學等學校均認定1902年三江師範學堂為其起源,進而於2002年舉辦百年校慶;惟實際上,1945年國立中央大學(重慶時期)曾舉辦30周年校慶,其年份計算上僅承認1915年新建之國立南高師為其源頭,不採納三江師範學堂年份;國立中央大學於台灣復校後,沿舊習不計算三江師範學堂為其起源。參考:《大學的校長和教授一中央大學三十周年校慶感言》,《大公報》(重慶) 1945年6月9日,第1張第3版


  24. ^ 259110 (2002 WT18)


  25. ^ 231051 (2005 GW60)


  26. ^ 參與國際泛星計畫研究 臺灣成為亞洲唯一團隊


  27. ^ 國際泛星科學任務啟動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0-06-28.


  28. ^ 28.028.1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6/17. Quacquarelli Symonds Limited. 2016 [2016-09-07]. 


  29. ^ 29.029.1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5-16.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15 [2016-09-07]. 


  30. ^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Rankings.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2015 [2016-09-07]. 


  31. ^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2015 [2016-09-07]. 


  32. ^ 松竹楊梅四校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91-2413-H-007-003)。陳舜芬(2004)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學程中心。


  33. ^ 2011年上海交大ARWU


  34. ^ 2011年QS世界大學排名


  35. ^ 2011年TIMES世界大學排名


  36. ^ 2011年界大學科研論文質量評比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03-12.


  37. ^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8 Top Universities QS世界大學排名(2018年)




外部連結







  • 國立中央大學


  • 國立中央大學的Facebook專頁官方

  • 國立中央大學校友總會


  • 亞卓市(「開放網路教育平台」)

  • 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 YouTube上的國立中央大學頻道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Ponta tanko

Tantalo (mitologio)

Franz Schubert